华侨华人历史研究

分析探讨

  • 移民族群经济行为的多元嵌入——以荷兰华人薯条店为例

    陈肖英;

    论文基于2016年在荷兰中餐馆、2018—2023年间在浙江文成与青田陆续收集的田野调查资料,运用嵌入理论,探究荷兰薯条店何以成为华人经济行为的重要选项以及各类社会关系网络嵌入对华人经济行为的影响。研究认为,荷兰华人经营薯条店的经济行为,不能简单地视为“本土化”现象,也不能归因于“历史偶然事件”。荷兰华人选择开薯条店的经济行为深深嵌入于制度、市场、关系、文化构建的社会关系网络之中,每一类型的嵌入都对华人开薯条店产生了挤压机制或牵拉机制。当来自制度嵌入、市场嵌入、关系嵌入、文化嵌入等不同维度、不同大小的挤压或牵拉关系作用于荷兰华人时,各种关系网络所产生的综合效应最终影响了华人经济行为的选择。

    2023年04期 No.144 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9K]
  • 从“上升婚”到“同质婚”——以中日跨国婚姻中国女性为视角的分析

    郭笑蕾;

    通过对跨国婚姻女性的访谈,考察全球化时代中日跨国婚姻的模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多数女性因追求自由的生活方式而发生跨国流动,由于喜爱中国或从事中日贸易而来中国的日本男性增多,这增加了婚姻双方相遇的机会。不同于以往因国家之间经济差异、为追求阶层上升而发生的“上升婚”,中国女性在人力资本、社会资本、主体性等因素的影响下,大多选择了学历、阶层类似的“同质婚”。跨国婚姻模式的转变,既有全球化时代世界经济格局变动带来的影响,也有女性在出生国经历的家庭关系以及个人自我主体性带来的影响。任何形式的选择都充满偶然性,跨国婚姻女性拥有越多的“移民特殊资本”,越能应对“同质婚”里的偶然和未知。

    2023年04期 No.144 12-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8K]
  • 缅甸华人家庭语言规划特点及其影响分析

    乐晋霞;魏红;

    论文基于田野调查的数据,分析了缅甸华人家庭语言规划的特点及其家庭语言规划对华裔青少年中华语言文化传承的影响。认为缅甸华人家庭语言规划具有一定的矛盾性和冲突性,具体体现为多元的家庭语言意识、矛盾的家庭语言管理和被动的家庭语言实践。多元的家庭语言意识促进了青少年相对包容开放的文化态度的形成和对“多元文化者”身份的接纳与共存,但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其中华文化身份的理解与认同;相背离的语言愿景与家庭对子女语言学习投入会对其语言学习态度产生误导,导致中文学习动机出现弱化倾向;自发形成的强口语与弱读写的家庭语言实践环境,不利于青少年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层了解与传承。

    2023年04期 No.144 25-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4K]

少数民族华侨华人专题

  • 朝鲜族赴韩跨国流动及其经济适应分析

    王春荣;朴今海;

    论文分析了我国朝鲜族赴韩跨国人员流动的背景因素和在韩朝鲜族经济适应的阶段性发展历程。认为我国朝鲜族的赴韩流动贯穿于“淘金梦”,在赴韩流动的过程中,更多的是将身份认同作为跨国社会适应的一种策略,其中的经济意义远高于政治意义,其经济适应经历了从“边缘拒斥”到“族裔联结”再到“多点延伸”的过程。回顾朝鲜族赴韩跨国流动及其经济适应经历,不变的是“他者”身份与中华文化认同,变化的是“工具理性”与流动方向。

    2023年04期 No.144 35-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9K]

华工专题

  • 被遗忘的贡献者:一战华工回国安置问题研究

    康君如;

    论文梳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英法华工从战时到战后的有关去留问题;北洋政府安置回国华工的官方举措及其实施困难以及华工回国的实际境遇与抗争活动;并探讨了一战回国华工并未因其身份和贡献享有善待的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英法华工多被遣返回国。北洋政府制定并推行《安置回国华工章程》,但地方政府在妥善安置被遣回原籍的华工方面,面临诸多实际困难。其间以梅钧为代表的旅法华工团,向山东省政府发起请愿,要求妥善安置归国华工,并与山东省政府展开博弈。此次博弈以梅钧离开青岛而结束,华工安置问题基本不了了之。大多数华工回国以后,并未因其身份与贡献而享有优待。他们穷困潦倒的结局是北洋政府时期普通人生计艰难的缩影,他们的弱势地位与无力争取应有的权益是他们被遗忘的根本原因。

    2023年04期 No.144 46-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2K]
  • 国民政府保护华侨权益的尝试——以二战时期伊拉克海员华工案为例

    王钊;

    论文梳理了二战时期伊拉克海员华工的基本情况与国民政府对工潮案的处理过程。1942年5月,驻伊拉克英军招募一批滞留印度的中国海员赴伊拉克为内河运输队工作,华工到后不久却因待遇差等原因而爆发工潮。国民政府与英军展开交涉,焦点为涉事华工应否受军事法庭审判。经过协商,由中方外派军事法庭进行审判,开创了中国向他国派出法庭审判本国华侨的先河。中国法官并未使用军事法,而是以普通刑法审判华工,量刑较轻。此后,国民政府继续为改善华工工作与生活条件等问题与英军展开交涉,以保护华侨权益。伊拉克海员华工是战时海外华侨特别是华工生活的缩影,此案的处理体现了战时国民政府处理侨务的特点及境外司法审判实践的探索。

    2023年04期 No.144 57-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6K]

史海探源

  • 历史的转弯:1923年加拿大华人移民法再思考

    石晓宁;

    论文以北京政府外交部、加拿大移民局等档案资料为基础,梳理了加拿大人头税法案的衰微以及《中加移民条约》提出的过程;分析了中国南北政局对中加订约交涉、排华法案制定的影响以及中国领事的订约努力与华社反对排华法案的抗争。加政府率先提出两国订约,却在1923年选择全面排华,这一历史转弯是加拿大朝野长期种族歧视、主张“白色加拿大”的必然,而中国南北对峙的局势又为其提供了外在藉端。《中加移民条约》是双边平等协商解决加拿大华人移民问题的正途之一。订约交涉虽以失利告终,但北京政府外交部与驻加拿大的中国领事们为维护国家尊严,坚持平等订约、维护华侨权益的努力值得缅怀。

    2023年04期 No.144 67-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2K]
  • 南京国民政府南洋华侨人口总登记历程及其述评

    王玉娟;闫文仙;

    论文分析梳理了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初期南洋华侨总登记的实施过程和举措、二战期间华侨登记工作的困境与变通措施、二战后领事馆与侨团合作下的临时登记工作,并阐述了华侨人口登记之意义。南京国民政府对海外华侨进行人口调查总登记,其目的是通过了解收集侨民信息概况,确认海外侨民身份以资保护或控制,增强华侨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但因复杂的国内外因素和南洋殖民现状,人口登记进展缓慢且时间跨度较长。为此,国民政府结合当地实际情况不断调整华侨登记措施,以实现该项调查目标效果的最大化。海外华侨登记工作因受到多方掣肘,登记效果并不理想。

    2023年04期 No.144 76-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5K]
  • 留美幼童的多重面向:以容揆为例的分析

    许兆捷;

    留美幼童是近代中国走向世界过程中的重要群体,而容揆则是其中较为特殊的一个。与其他官派留美幼童不同,容揆在1880年因入教、剪辫、逃跑等事件,与“幼童出洋肄业局”决裂,因此避免了在次年与其他留美幼童一起撤回国内的命运,并在容闳的资助下顺利完成了耶鲁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的学业。作为自由职业者,深受美国文化影响的容揆,却在美国排华盛行的环境中坚持传播中国文化,并尽力帮助当地华人社群。作为职业外交官,容揆在驻美使馆近半个世纪的工作中,亲历了许多重要的外交事件,同时也在侨务工作和留学生教育事业上颇有贡献。容揆的经历也具有其普遍性:以他为代表的留美幼童是这一时期中西交流的桥梁,他的经历也是官派留学生和外交官群体的典型写照。这些都反映出留美幼童在时代浪潮中的多重面向。

    2023年04期 No.144 85-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5K]

  • 投稿须知

    <正>为了更好地贯彻执行国家有关编辑出版的标准和法规,使本刊的编辑出版更加规范化,敬请作者赐稿时遵照如下规定:一、学术论文一般应包括题目、作者、作者单位、单位所在地名及邮编、相对应的中英文关键词(3~5个)和摘要(100~300字)、正文、注释等几个部分,并依此顺序排列。论文的题注和作者简介均使用脚注。作者简介包括姓名、性别、出生年、工作单位、职务及职称等项;如属合作撰写,则需分别注明。二、正标题用二号宋体,副标题用三号宋体,一级标题用小四号黑体,二级标题用小四号楷体,正文用五号宋体,注释、作者单位、单位所在地名及邮编、中英文关键词均用小五号宋体。三、正文各级标题层次依次表示为一、二、三……,(一)、(二)、……,1.、2.、……,(1)、(2)、……等。

    2023年04期 No.144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1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