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侨华人历史研究

专论

  • 构建中国的“华侨华人学”——为什么、是什么、凭什么

    张振江;陈礼豪;余丹丹;

    论文从研究对象重要性、知识发展规律性和人才队伍三个方面,阐述了在“区域国别学”一级学科建设下推动“华侨华人研究”走向“华侨华人学”的重要性和可行性。基于对“研究”与“学”的比较,剖析当前国内高等教育学科建设的知识形态和组织制度逻辑,探讨了“区域国别学”建设下设置“华侨华人学”的具体内涵。认为“华侨华人研究”已经具备了丰厚的知识积累、理论探索和人才培养实践,其学科化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的应有之义,呼吁将“华侨华人学”设置为“区域国别学”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方向)。

    2025年02期 No.150 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9K]

新移民专题

  • 跨国劳工移民的社会流动及影响机制研究——以对外劳务合作为例

    刘兴花;王勇;

    论文以18~35周岁,前往东亚和东南亚等地,受雇于国外/境外企业或机构,集中在制造业、建筑业、农业、养殖业等产业的中国合同劳工为研究对象,从经济流动、消费流动、文化流动、地位流动等方面,探究跨国劳工移民的社会流动体验及影响机制。研究显示,对外劳务合作劳工产生多样化、阶段性的社会流动体验,收入增加的同时职业地位水平流动或下降。体验“相悖的”经济流动;消费向下流动,消费水平下降,居所空间缩小,住区相对隔离;呈现矛盾的文化流动,体验现代化与“污名化”,文化上浅层融合、深层区隔。劳工移民收入与职业地位不匹配,主要受国家间工资水平和二元劳动力市场结构影响,这拓展了收入和职业地位关系的研究;消费领域文化资本发挥作用有限,而经济资本和制度结构发挥作用更大;跨国文化资本中他们的跨文化知识与能力较强,对他国文化的开放态度较弱,这拓展了社会流动的文化转向。

    2025年02期 No.150 14-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5K]
  • 南南移民聚居区族裔经济研究——以智利唐人街为例

    邬一帆;

    论文介绍了智利中国新移民基本情况,探讨了智利首都圣地亚哥唐人街聚居区族裔经济的形成过程,并对其规模、特征及贡献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后,智利的中国新移民数量不断增长,并在该国首都圣地亚哥创建了一种新型聚居区族裔经济,它是中国商品走向全球、中智经贸关系不断发展的产物。唐人街聚居区族裔经济集中在圣地亚哥中央火车站一带,以批发零售中国制造商品为主,并通过这一面向主流市场的外向型经济活动,逐渐带动面向族裔消费市场的内向型经济活动的发展。唐人街聚居区族裔经济不仅为中国新移民提供了一条创业致富的路径,也为移居国社会做出了多种贡献。

    2025年02期 No.150 25-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5K]

分析探讨

  • 形塑欧洲华裔青少年中华文化认同的多元场域——基于田野调查的分析

    胡春艳;

    论文结合对来自德国、法国、西班牙、意大利、英国等国家的40名华裔青少年及其家长、华文教师的深入访谈,剖析了家庭、中文学校、朋友圈层三个场域,对欧洲华裔青少年中华文化认同的影响及其呈现的多元的个体差异性,同时从三个场域的特点出发,提出消解华裔青少年文化认同困惑,强化其中华文化认同感的对策建议。认为家庭、中文学校、朋友圈层作为华裔青少年生活的主要场域,对其中华文化认同的形塑有着重要甚至决定性的影响。对此,家庭、华校、华社以及相关部门需共同努力,为华裔青少年营造良好的语言、文化以及交友环境。

    2025年02期 No.150 39-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1K]
  • 南太平洋地区华侨华人研究——以法属波利尼西亚为例

    周萍萍;黄凯伦;

    论文梳理了法属波利尼西亚华人自19世纪中叶以来的移民轨迹和发展历程,并从华人的社会经济状况、华人社团、华文教育等方面分析了他们独有的社会特征。法属波利尼西亚华人在当地的经济地位十分突出,政治参与度也越来越高。他们创办华人社团,坚守中华传统文化,吸收西方文化和波利尼西亚文化,成功融入到当地社会,为法属波利尼西亚成为多民族、多文化社会做出重要贡献。随着中国国力增强和“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法属波利尼西亚的华人社会与中国的交流合作越来越广泛,在中国全面升级对南太平洋地区的战略关系中,也将发挥日益重要且积极的纽带作用。

    2025年02期 No.150 50-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4K]
  • 华侨权益保护现状及多元路径研究——基于对洛杉矶华侨1944份调查问卷的分析

    迟慧;

    论文基于对洛杉矶华侨所收集的1944份问卷数据,剖析了华侨群体在财产权益、政治参与、文化教育、社会保障以及公共服务等多个维度上的权益保护现状,揭示了当前侨务工作中侨务立法分散性、政策执行差异性、侨社维权能力不足和信息公开鸿沟等核心问题。认为在全球化和跨国移民的背景下,洛杉矶作为华侨集聚的重要地区,既凸显了华侨权益保护的独特性和多样化特征,也存在华侨权益保障的一些普遍问题。目前亟需推进立法体系化、提升侨务政策执行效能、强化部门协作与侨社联动,并通过建立AI驱动下的智慧侨务平台,实现华侨权益保护的多元路径构建,以期为新时代侨务工作现代化与华侨权益保障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

    2025年02期 No.150 60-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5K]

国际移民专题

  • 墨西哥海外移民形象变迁分析

    袁艳;

    论文梳理了墨西哥海外移民的四段主要历程,概述了墨西哥海外移民的鲜明特征,对墨西哥海外移民在母国的形象从“叛徒”到“英雄”的变迁进行了阶段性梳理,并分析了不同时期影响移民形象的深层次原因。自19世纪中期始,伴随墨西哥人大规模向美国移民,墨西哥海外移民开始被称为“祖国的叛徒”。20世纪40年代“布拉塞洛计划”实施后,赴美墨西哥劳工移民曾短暂享有片刻荣光和正面形象,但随着二战结束以及大量无证件移民涌现,其媒体形象很快变得多面且总体趋于负面。及至21世纪初,墨西哥在美移民的数量规模非昔日可比,其社会可见度及其对墨西哥的价值大大凸显。随着墨西哥政治民主化转型,以及美墨关系发生历史性变化,墨西哥海外移民政策出现重大转向。海外移民被时任墨西哥总统本森特·福克斯盛赞为“祖国的英雄”。时至今日,海外移民在墨西哥的形象总体归于正常。移民不再被称为“叛徒”,也不再被称为“英雄”,而只是需要援助和合作的墨西哥人。

    2025年02期 No.150 73-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6K]

史海探源

  • 从地域认同到国家认同:近代新马华侨学校教学媒介语变迁

    徐梦莹;周杰;

    论文通过梳理近代以来语言在形式、地位及习得上的变化,探究新马华文学校教学媒介语转变的相关问题,揭示曾囿于地域藩篱的新马华校是“缘何”以及“如何”打破长期以来的地域边界,最终从方言教学转为“国语”这一通用语言教学的过程。自19世纪下半叶的大移民浪潮以来,华文教育随着华人奔赴海外的迁徙流动而渐渐兴起,走过了百余年的发展历程,其中又以新加坡和马来西亚两地为典型。从19世纪末至20世纪40年代,新马两地华文学校逐渐从畛域分明的旧式方言义塾转为以“国语”为教学媒介语的新式侨民学校,这一重要转向过程的发生要追溯到新马华侨与祖国的历史互动。晚清以来,先进知识分子对语言与国家前途命运关系的反思,推动了我国现代意义上的语言规划的开端,而这一过程又与修正的侨务观念交织在一起,深刻影响了海外华侨学校的语言使用。

    2025年02期 No.150 87-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2K]

  • 投稿须知

    <正>为了更好地贯彻执行国家有关编辑出版的标准和法规,使本刊的编辑出版更加规范化,敬请作者赐稿时遵照如下规定:一、学术论文一般应包括题目、作者、作者单位、单位所在地名及邮编、相对应的中英文关键词(3~5个)和摘要(100~300字)、正文、注释等几个部分,并依此顺序排列。论文的题注和作者简介均使用脚注。作者简介包括姓名、性别、出生年、工作单位、职务及职称等项;如属合作撰写,则需分别注明。二、正标题用二号宋体,副标题用三号宋体,一级标题用小四号黑体,二级标题用小四号楷体,正文用五号宋体,注释、作者单位、单位所在地名及邮编、中英文关键词均用小五号宋体。三、正文各级标题层次依次表示为一、二、三……,(一)、(二)、……,1.、2.、……,(1)、(2)、……等。

    2025年02期 No.150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7K]
  • 征稿启事

    <正>《华侨华人历史研究》是国内刊登华侨华人研究成果数量最多的刊物,1998年以来一直是《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的来源期刊,入选2011年版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2018年版《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报告》A刊核心期刊。本刊坚持学术性和原创性,密切跟踪学术前沿,注重学术创新。辟有“专论特稿”“分析探讨”“史海探源”和“书评书介”等分类栏目以及“国际移民研究”“侨乡研究”“新移民研究”等专题栏目。竭诚欢迎各位专家学者赐稿。

    2025年02期 No.150 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94K]
  • 下载本期数据